登陆 | 注册
手机号:
验证码:
             
          首   页  >   种植技术

关于大豆的病虫害防治

2022年07月15日

大豆赤霉病

粮食类作物-阔叶作物-大豆                                                                                     
【典型症状】
病种子多不发芽,或未出土即死亡。幼苗子叶常由边缘开始发病,变褐色溃疡,后长出粉红色霉状物。豆荚染病,病斑近圆形至不整形块状,发生在边缘时呈半圆形略凹陷斑,湿度大时,病部生出粉红色或粉白色霉状物。严重的豆荚裂开,豆粒被菌丝缠绕,表生粉红色霉状物。

【病原及诱因】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粉红镰孢和尖镰孢。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荚和种子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发病适温30℃,大豆结荚时遇高温多雨或湿度大发病重。幼苗出土时遇雨或播种过深,幼苗发病重。
【防治措施】
1、种子消毒
用种子重量0.3%的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2、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进行播种。合理稀植,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种子收后及时晾晒,降低储藏库内湿度,及时清除发霉的豆子。 
3、药剂防治
在赤霉病发病初期,用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注意不同药剂要轮换施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二点委夜蛾

粮食类作物-禾本科作物-玉米
【典型症状】
二点委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我国夏玉米区新发生的害虫。
幼虫主要从玉米幼苗茎基部钻蛀到茎心后向上取食,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空洞,钻蛀较深,切断生长点时,心叶失水萎蔫,形成枯心苗。严重时直接蛀断,整株死亡。或取食玉米的气生根,导致玉米苗倾斜或侧倒。
【生活习性】
成虫喜欢荫蔽、潮湿的环境,近几年小麦收获后,大量的秸秆还田,特别适合成虫栖息,产卵在麦秸下边或者土表,卵孵化后产生幼虫,幼虫聚集在玉米苗周围的麦秸下边,幼虫在田间分布不均匀,麦秸多的地方,虫子多。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及时清除玉米苗基部麦秸、杂草等覆盖物,把覆盖在玉米垄中的麦糠麦秸全部清除到远离植株的玉米大行间并裸露出地面,消除其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
2、化学防治
在夏玉米播后出苗前,选用帝虎、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等农药全田喷雾,尽量选用高压喷雾器打透覆盖的麦秸,杀灭在麦秸上产卵的成虫、卵及在小麦自生苗上取食的低龄幼虫。
豆荚螟

粮食类作物-阔叶作物-大豆
【为害症状】
豆荚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为世界性分布的豆类害虫,我国各地均有该虫分布,以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受害最重。豆荚螟为寡食性,寄主为豆科植物,是南方豆类的主要害虫。
以幼虫蛀荚为害。幼虫孵化后在豆荚上结一白色薄丝茧,从茧下蛀入荚内取食豆粒,造成瘪荚,也可为害叶柄、花蕾和嫩茎。
【生活习性】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多躲在豆株叶背、茎上或杂草上,傍晚开始活动,趋光性不强。豆荚螟喜干燥环境,在适温条件下,湿度对其发生的轻重有很大影响,雨量多湿度大则虫口少,雨量少湿度低则口大;地势高的豆田,土壤湿度低的地块比地势低、湿度大的地块为害重。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避免豆科植物连作,可采用豆类与水稻等轮作,或玉米与豆类间作的方式,减轻豆荚螟的为害;在水源方便的地区,可在秋、冬增加灌水次数,提高越冬幼虫的死亡率,在夏大豆开花结荚期,灌水1~2次,可增加入土幼虫的死亡率,增加大豆产量。
2、生物防治
于产卵始盛期释放赤眼蜂,对豆荚螟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湿度高时,可施用白僵菌粉剂,减少化蛹幼虫的数量。
3、化学防治
在卵孵化盛期或豆类开花结果期,可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等药剂喷雾防治,注意不同药剂要轮换使用。

大豆疫霉根腐病

粮食类作物-阔叶作物-大豆
【典型症状】
出苗前染病引起种子腐烂或死苗。出苗后染病引致根腐或茎腐,造成幼苗萎蔫或死亡。成株染病茎基部变褐腐烂,病部环绕茎蔓延至第10节,下部叶片叶脉间黄化,上部叶片褪绿,造成植株萎蔫,凋萎叶片悬挂在植株上。病根变成褐色,侧根、支根腐烂。
【病原及诱因】
病原为鞭毛菌亚门大豆疫霉。
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带有病菌的土粒被风雨吹溅到大豆上引致初侵染,积水土中的游动孢子遇上大豆根以后,先形成休止孢子,后萌发侵入,产生菌丝在寄主细胞间蔓延,形成球状或指状吸器汲取营养,同时还可形成大量卵孢子。土壤中或病残体上卵孢子可存活多年。湿度高或多雨天气、土壤粘重,易发病。重茬地发病重。
【防治措施】
1、种子消毒
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35%甲霜灵粉剂拌种。
2、农业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稀植,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撒生石灰消毒。重病地与非豆科作物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
3、药剂防治
在根腐病发病初期,用甲霜灵、恶霜锰锌、霜脲锰锌等药剂喷淋茎基部防治,注意不同药剂要轮换施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大豆锈病

粮食类作物-阔叶作物-大豆
【典型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两面均可发病,一般情况下,叶片背面病斑多余叶片正面,初生黄褐色斑,病斑扩展后叶背面稍隆起,即病菌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棕褐色粉末,即夏孢子,致叶片早枯。生育后期,在夏孢子堆四周形成黑褐色多角形稍隆起的冬孢子堆。叶柄和茎染病产生症状与叶片相似。
【病原及诱因】
病原为担子菌亚门豆薯层锈。
主要靠夏孢子进行传播蔓延。降雨量大、降雨日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重。在南方秋大豆播种早时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鼓粒期受害重。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多施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稀植,雨后能及时排水,避免田间湿气滞留。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及时翻耕,减少田间菌源。
2、药剂防治
在锈病发病初期,用多菌灵、三唑酮、苯咪甲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注意不同药剂要轮换施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大豆炭疽病

粮食类作物-阔叶作物-大豆
【典型症状】
从苗期至成熟期均可发病。茎部染病初生褐色病斑,其上密布呈不规则排列的黑色小点。荚染病小黑点呈轮纹状排列,病荚不能正常发育。苗期子叶染病现黑褐色病斑,边缘略浅,病斑扩展后常出现开裂或凹陷;病斑可从子叶扩展到幼茎上,致病部以上枯死。叶片染病边缘深褐色,内部浅褐色。叶柄染病病斑褐色,不规则。
【病原及诱因】
病原为子囊菌亚门大豆小丛壳。
病菌在大豆种子和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播种后即可发病,发病适温25℃,病菌在12℃以下或35℃以上不能发育。生产上苗期低温或土壤过分干燥,大豆发芽出土时间延迟,容易造成幼苗发病。成株期温暖潮湿条件利于该菌侵染。
【防治措施】
1、种子消毒
用种子重量0.3%的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
2、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子播种。合理稀植,及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田间菌源。 常发病地块与非豆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时间。
3、药剂防治
在炭疽病发病初期,用多菌灵、代森锰锌、咪鲜胺、苯甲嘧菌酯、苯咪甲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注意不同药剂要轮换施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大豆食心虫

粮食类作物-阔叶作物-大豆
【为害症状】
大豆食心虫俗称大豆蛀荚虫、小红虫,属鳞翅目小卷蛾科。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地,以东北3省、河北、山东受害较重。
以幼虫蛀食豆荚,幼虫蛀入前均作一白丝网罩住幼虫,一般从豆荚合缝处蛀入,被害豆粒咬成沟道或残破状。
【生活习性】
大豆食心虫一年仅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豆田、晒场及附近土内做茧越冬。成虫有趋光性,产卵时间多在黄昏。初孵幼虫行动敏捷,在豆荚上爬行时间一般不超过8小时,入荚的幼虫可咬食约两个豆粒,并在荚内为害直达末龄,正值大豆成熟时,幼虫逐渐脱荚入土作茧越冬。
大豆食心虫喜欢在多毛的品种上产卵,喜中温高湿环境,高温干燥和低温多雨,均不利于成虫产卵。冬季低温会造成大量死亡。土壤含水量低于5%时成虫不能羽化。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选种抗病品种,如光荚大豆等。秋季对田块儿进行翻耕,增加越冬死亡率,减少越冬虫源基数。与非豆类作物合理轮作,尽量避免连作。
2、物理防治
利用大豆食心虫的成虫趋光性,用黑光灯进行诱杀,降低虫口基数。
3、化学防治
在幼虫孵化期抓住时机用药,防治效果较好。可选用甲维盐.毒死蜱、功夫.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溴虫腈等药剂喷雾防治。
大豆枯萎病

粮食类作物-阔叶作物-大豆
【典型症状】
大豆枯萎病是系统性侵染的整株病害,染病初期叶片由下向上逐渐变黄至黄褐色萎蔫,剖开病根及茎部维管束变为褐色,后期在病株茎的基部溢出桔红色胶状物,即病原菌丝和分生孢子。
【病原及诱因】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尖镰孢菌。
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营长时间的腐生生活。种子也可带菌。病菌借助灌溉水、农具、施肥等而传播,从伤口或根冠部侵入,在维管束组织的导管中繁殖,并向上扩展。
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机肥带菌或用感病种子易发病。地势低洼积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易发病,高温、高湿、多雨易发病。地下害虫、线虫多易发病。
【防治措施】
1、种子消毒
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30分钟,然后冲净晾干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粉剂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2、农业防治
选种抗枯萎病品种。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疏松土壤,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撒生石灰消毒。重病地与非豆科作物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
3、药剂防治
在枯萎病发病初期,用恶霉灵、甲基硫菌灵、井冈霉素等药剂喷淋茎基部防治,注意不同药剂要轮换施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大豆卷叶螟

粮食类作物-阔叶作物-大豆
【为害症状】
大豆卷叶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为害大豆、豇豆、菜豆、扁豆、绿豆、赤豆等豆科作物,是豆类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分布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湖北、四川、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市。
幼虫将单个叶片卷成筒状,或将邻近的2-3片叶连叠起来,做成筒状,并藏于其中啃食叶肉组织,使叶片成缺刻或穿孔,后期可蛀食豆荚或豆粒。
【生活习性】
成虫夜出活动,具趋光性,雌蛾喜在生长茂密的豆田产卵,散产于叶背,每雌产卵平均在40~70粒,幼虫孵化后即吐丝卷叶或缀叶潜伏在卷叶内取食,老熟后可在其中化蛹,亦可在落叶中化蛹。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作物采收后及时清除田间的枯枝落叶,在幼虫发生期结合农事操作,人工摘除卷叶。
2、生物防治
根据成虫具有趋光性,可在田间悬挂黑光灯进行诱杀。
3、化学防治
在卵孵化盛期和幼虫卷叶之前,可用苏云金芽孢杆菌/阿维菌素/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溴虫腈等药剂喷雾防治,注意不同药剂要轮换使用。
大豆灰斑病

粮食类作物-阔叶作物-大豆
【典型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也侵害茎、荚及种子。带病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上现半圆形深褐色凹陷斑,低温多雨时,病害扩展到生长点,病苗枯死。
成株叶片染病初现褪绿小圆斑,后逐渐形成中间灰色至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蛙眼斑,湿度大时,叶背面病斑中间生出密集的灰色霉层,发病重的病斑布满整个叶片,融合或致病叶干枯。茎部染病产生椭圆形病斑,中央褐色,边缘红褐色,密布微细黑点。荚上病斑圆形或椭圆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豆粒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暗褐色,中央灰白,病斑上霉层不明显。
【病原及诱因】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大豆短胖胞。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但主要侵染四周邻近植株,形成发病中心,后通过发病中心再向全田扩展。灰斑病在多雨而温度又高的年份发生较重。种植密度大,田间过于郁闭,地势低洼,发病重。
【防治措施】
1、种子消毒
用种子重量0.3%的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可防止大豆苗期发病。
2、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稀植,及时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及时翻耕,减少田间菌源。 常发病地块与非豆类作物进行轮作。
3、药剂防治
在灰斑病发病初期,用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百菌清等药剂喷雾防治,注意不同药剂要轮换施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大豆胞囊线虫病

粮食类作物-阔叶作物-大豆
【典型症状】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种植期常见的线虫病害,在中国各大豆类种植区都有发生,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被害。
主要为害根部,被害植株生育不良,矮小,茎和叶变淡黄色,荚和种子萎缩瘪小,基至不结荚。田间常见成片植株变黄萎缩,拔出病株见根系不发达,支根减少,细根增多,根上附有白色的球状物。
【生活习性】
大豆胞囊线虫以卵在胞囊内于土壤中越冬。线虫的传播,在田间主要是农业机械作业,其次是灌、排水以及大风对土壤风蚀引起沙、尘飞扬等。此外,黏附在种子上的胞囊或种子中混有含线虫胞囊的土粒、土块,可作远距离传播。
气温在18-25℃之间发育最好,最适湿度为60-80%,过湿,氧气不足,易使线虫死亡。过于粘重,通气不良的土壤,不利于线虫的存活。砂壤土等粗结构的土壤和瘠薄地、偏碱性土壤,线虫病发生早而重。
【防治措施】
选择抗虫品种。无病田要加强检疫,防止线虫通过种子、机械作业等传播。适时晚播,促使大豆快速出苗,降低感染概率。与禾本科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等进行轮作,可有效控制线虫为害。可用噻唑啉、苯线磷拌土撒施。
 
 

 


 

 
 
辽IPC备 16009058号-2 公安备案:21042102000003 抚顺市创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Copyright©2017-2020 All Rights Reserved